提问 发文

博物馆数字化与智慧博物馆

微微菌

| 2023-07-17 10:35 350 0 0

来自国际博物馆协会报告显示,新冠疫情危机加快了古老文博拥抱前沿科技的速度,2020年采用线上展示藏品、展览和直播的博物馆增加了15%以上,文博由此成为数字化浪潮的领航者。


图片


进入2023年,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变化发展,国内旅游行业由线上回归线下,博物馆行业亦是如此。但在经历三年数字化变革后,数字技术和博物馆正产生着前所未有的联系,许多的博物馆也将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加快数字化建设列为重要的、战略性选择。



拥抱“数字+”,博物馆线上线下相融合


三年的蛰伏让博物馆行业渴望回归线下,伴随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多地文博机构恢复开放。与此同时,许多博物馆也在思考,之前“云刷馆”的线上模式是否可以与线下活动互补,在疫情结束之后,给博物馆带来更多发展可能。


图片

▲国宝数字体验展 “东方智美”| 数字上釉互动,体验华夏釉彩技与美


南京博物院推出了“云上博物”体验,观众可使用不同手势动作与虚拟人动画同步,同时,以虚拟人身份在“云上博物”各数字展厅间穿梭逛展。在南京博物院数字馆入口处的“物华天宝”数字文物“魔方”,自5月18日起,将上新“明鎏金喇嘛塔”和“清端石龙珠海水砚”两件文物的三维体验。


图片
图片
图片


博物馆日期间,铁岭、辽阳、阜新等市的博物馆也纷纷推出“云上看国宝”线上展览活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将推出“云上博物”主题直播。


在2023年这个行业复苏之年,众多博物馆正通过推出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一方面展现数字化博物馆魅力,另一方面也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展览展示活动再现着博物馆的力量,吸引更多游客以多种方式参观游览博物馆,在舒适放松的环境中接触学习到更多知识。


而对博物馆来说,运用数字技术,一方面可以保护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可以借信息化的力量,扩大文化遗产传播途径,这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线上展览也将吸引关注,反哺线下,撬动博物馆IP开发;而当博物馆线下热度高企,也将直接带动博物馆“云展览”“云直播”的关注热度。


博物馆成为数字技术的试验田,更是主要的应用场景,形成在地(物理空间)、在线(网络空间)、在场(虚实融合空间)三重维度的数字化创新环境——


图片


通过全息呈现、数字孪生、超高清、多传感器融合、AR、VR等新体验技术,连结虚拟/现实、在地/在线,营造一种在场式的数字文化体验,这是博物馆数字化的范式转变,也为迈向元宇宙提供一种文化坐标。


当科技走入博物馆不再是新鲜事,线上与线下的界限正逐渐模糊,在博物馆数字化需求持续旺盛与观众线下看展需求逐渐高涨的双重影响下,不仅在2023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更在未来的发展中,博物馆将借力“线上”与“线下”实现创新与传承,最终实现“两条腿走路”。



新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新技术对博物馆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深化与拓展,博物馆对新技术也始终保持着开放、接纳的态度。


目前,众多技术已在数字博物馆中有成熟应用,例如,知识图谱技术在展览策划方面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在藏品管理方面的应用、AR/VR/全息投影技术在文物展示方面的应用、5G+AI在观众导览方面的应用、3D打印在藏品巡展和文物保护方面的应用,等等。


图片


当前,我国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进程在不断加快,探索国内博物馆信息化管理已经取得成效,从而为智慧博物馆建设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技术基础。智慧博物馆发展现状呈现以下三方面特征。


云计算应用于整体运营,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


在传统博物馆的整体框架中,云计算在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与利用的全过程中,为博物馆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撑与服务。例如,云计算为博物馆藏品信息等学术资源的共享带来便利,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首个在线学术图录的编撰工作,这一学术图录的特点是用户可在一个地方就能找到藏品的所有信息。


人工智能应用于展陈导视,实现博物馆的智能升级


AI 与博物馆融合推进了博物馆发展,让观众与文物可以更加轻松地“对话”,博物馆的管理更加智能化,尤其是随着机器人技术、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超级 AI 的发展和应用,博物馆朝着人工智能大步迈进。


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虚拟数智人员工仝古今


图片

▲AI补全《富春山居图》并题诗(上图红框处)


数字化信息采集应用于文物管理,实现文物多方位展示


图片


数字化信息技术是对博物馆藏品信息进行数字化的手段,包含二维高清数字化图像采集和三维数字化采集两种技术。二维数字化采集主要是针对图书古籍、画稿文献等文物;三维数字化采集主要有三维结构光扫描、三维激光扫描及近景摄影三维扫描等技术。



智慧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智慧博物馆的发展,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文物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遗产,每件文物背后都蕴含文化知识内涵,通过新技术,构建为社会、观众认知文物信息的平台,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及文化发扬光大,是智慧博物馆的发展目标。


以知识图谱技术为重点,实现博物馆数据的智慧融合


后期要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文物资源的数字化过程中,通过拓宽文物信息开放渠道,加大开放文物信息资源共享,公布博物馆的收藏文物信息数据,增加公众了解馆藏的途径,提高公众参与度,满足群众参与的多元化需求。


图片



当下,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知识图谱技术也成为了后期智慧博物馆的重要发展内容,知识图谱的应用突破了各博物馆之间时间、空间的限制,从数据端实现了多个博物馆之间的开放与融合。


以数据可视化为基础,重新定义博物馆的收藏和展陈理念


随着观众对知识深度的渴求和了解,博物馆将成为文化知识需求的重要供给载体,这也对博物馆建设与展示过程中所应用先进科技手段的进一步提高提出要求。数据可视化技术对博物馆的收藏和展陈理念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完善,博物馆藏品的展览形式将会更为多元化,将展品的实物与电子信息相融合,将会进一步丰富向公众传达的藏品信息内容。


图片


随着可视化技术的日益完善,博物馆藏品的趣味性、可视性将会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公众直观了解藏品传递的信息内容。


以用户画像和互动式交流为依托,全面提升观众参观体验


科技给博物馆和公众的连接带来一场革命,移动互联网、AR、VR 甚至是人工智能,都被用于提升公众的参观体验。在收集展览对象的基础数据信息以后,形成用户画像,分析展览对象的基本特征与个性化需求,提高展览推送信息的精准性。


通过预先对展品信息的收集和学习,它可以回答参观者提出的许多问题,从历史到创作技法,甚至还包括和当代事件的联系 , 这么做的好处是,仿佛真的可以让展品“开口说话”,并且通过互动体验吸引更多人参观博物馆 。


以个性化的文化传播为契机,让博物馆焕发新的活力


近年来,博物馆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这种现象反映了整个社会对文化遗产需求的增加。博物馆的可逛性、展品的可读性增加了公众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并且也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传输方式与渠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博物馆传播推广突破了时空限制,博物馆文化内容也更为丰富。后期,博物馆将通过及时更迭传播手段,增强互联网多媒体的内容建设,积极引导舆论预期。


观众需求也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得到及时响应与反馈。在未来,博物馆将不只是传统的历史文物展示场所,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文物呈现将更为灵活、生动、多样化。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 深大张振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易知微以自主研发的EasyV数字孪生可视化搭建平台为核心,结合WebGL、3D游戏引擎、GIS、BIM、CIM等技术,协同各个行业的生态伙伴,围绕着数字孪生技术、数字驾驶舱和行业应用,共同建设数字增强世界,帮助客户实现数字化管理,加速数字化转型。

易知微已经为3000+ 客户提供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和应用,覆盖智慧楼宇、智慧园区、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数字乡村、智慧文旅、工业互联网等众多行业领域,包括国家电网、移动云、中交建、中铁建、融创、云上贵州、厦门象屿、天津火箭、上海电视台、金华防汛大脑、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李宁、浙江大学等典型案例!

收藏 0
分享
分享方式
微信

评论

全部 0条评论

10603

文章

11.87W+

人气

19

粉丝

1

关注

官方媒体

轻松设计高效搭建,减少3倍设计改稿与开发运维工作量

开始免费试用 预约演示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一扫联系客服

©Copyrights 2016-2022 杭州易知微科技有限公司 浙ICP备2021017017号-3 浙公网安备33011002011932号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 合字B2-20220090

400-8505-905 复制
免费试用
微信社区
易知微-数据可视化
微信扫一扫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