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发文

数字技术赋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微微菌

| 2023-07-10 11:52 333 0 0


智慧治理作为推动智慧社会、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实现路径,是全球治理理念在实践领域的深化革新,是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高质量政府治理的现实呈现。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理模式,智慧治理正日益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


新型智慧城市是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到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从整体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便民惠民服务、培育壮大数字经济。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既是落实国家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发展战略,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系统工程,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数字中国”发展部署的重要举措,又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场景的重要引擎。


一、理解发展趋势,认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内涵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传统智慧城市建设相比,在驱动因素、价值承载、建设重点、数据共享等维度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从城市视角出发,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为指引,系统性解决城市复杂性问题,均衡有效地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城市的自感知、自运行、自服务能力,实现智慧城市服务和应用普惠共享。总体而言,新型智慧城市呈现以下特征:


(一)整体城市


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引下,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不断整合城市系统,提高城市韧性、活力和竞争力,实现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高质量可持续创新发展。


(二)数据智能


新型数据中心、算力枢纽、数字人才加速向城市聚集,推动数据要素以城市数字空间为中心加速聚集,形成认可、数据“双进城”的城市化新格局。未来,数据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以及数据交易和市场主体的规范培育,将进一步推动城市智慧化发展。


(三)算力网络


5G、数据中心、城市大脑、产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改变了传统智慧城市的底层架构,成为新的基础设施底座;公有云、边缘云等多级协同的算力基础设施加速构建,不断提高实时处理速率。


(四)创新协同


利用数据资源畅通流动、开放共享的属性,创新实现多个系统软硬件组合向共生共治转变。从参与主体来看,将形成政府、企业、供应商、市民的多方共治格局,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纵横联动,将过去烟囱式的“稳态”信息系统转变成全模式全响应的“敏态”智慧系统,实现城市智慧化。


二、把握特征规律,创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法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准确把握新型智慧城市的特征规律、发展内化,加强标准制度、顶层设计、数据驱动、能量信息融合、安全合规,推动整体创新、整体智治、长效运营,不断提高建设质量。


(一)注重标准制度、先行先建


解决建设运行过程中多厂家、多部门参与产生的平台间对接不畅、部门管理职责不清、数据内容不明确形式不统一、平台使用率低等问题,同时依据标准体系、制度体系,做好衔接交付、运营服务等。


(二)注重顶层设计、整体创新


新型智慧城市是技术应用融合变革的过程,具有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整体创新特征,应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上下联动、纵横协同的新发展格局。以数字技术创新推动流程再造、规则重构、方式重塑。


(三)注重数据驱动、整体智治


信息技术与数据要素要充分融合运用,一方面推动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进一步释放传统要素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加快打破制约创新的传统范式和路径依赖,促进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四)注重业务协同、能量信息融合


推进人类文明发展有两条主线,一个是能量,一个是信息。特别是现在进入信息时代,今后的发展信息成为主导,能量、信息高度融合,深度交织、相互促进,不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领域应用,提升态势感知、事前预警、协同联动、精准处置等能力;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产品、服务、业态等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水平,催生无人驾驶、脑机接口、元宇宙等新业态新模式,开启城市数字化无限可能。


(五)注重安全合规、长效运营


坚持安全与发展“齐头并进”,强化安全运行,创新建设涵盖基础设施、数字技术、数据要素、业务应用的安全保障体系。坚持“人防、物防、技防”联防联控的大安全理念,全面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基础设施软硬件体系,提升网络资源、数据资源、应用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实现长效运营。


三、落实发展目标,科学谋划新型智慧城市实践路径


作为网信领域央企,河北移动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数据、平台、应用端到端贯通的禀赋优势,推进新基建、融合新要素、激发新动能,全面提升面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一站式、全流程信息服务能力,打造高效、安全、稳定、可靠、领先的城市数字化技术系统、平台系统、应用系统,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化领域向更广更深发展。


(一)标准先行,实现整体建设统筹化


编制全面兼容的基础设施、数据、业务、服务、安全保障等标准体系,制定数据治理、运营运维等管理标准,明确各地区各部门管理服务的标准依据,统一架构、统一技术、统一业务、统一数据、统一安全,强化标准执行考核,确保整体协同、互联互通、开放兼容,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及水平,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制度化体制化建设。


(二)畅通经络,实现基础设施集约化


一是建设品质一流的通信网络。依托覆盖技术先进、品质优良的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强电子政务网络移动支撑能力、智能运维能力、安全防护能力,促进各类政务专网迁移整合、顶层互联,加快网络向基层、乡村和社区延伸覆盖,提供移动办公、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应急管理等应用场景的连接服务。


二是部署泛在融合算力网络。构建以算为中心、网为根基,网、云、数、智、安、边、端、链(ABCDNETS)等深度融合,提供一体化服务的算力网络。


三是通过算力网络,打造智能集约的云平台,提供绿色集约、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一体化算力服务,满足新型智慧城市大规模业务承载、大数据开发利用、共性履职应用和容灾备份等算力需求。


(三)激活要素,畅通数据循环大通道


一是多维度融合,实现公共服务运营单位在依法履职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收集、产生的公共数据的按需汇聚,以及通信运营商、和其他领域的社会数据的适配接入和集中汇聚与回流体系;二是多要素叠加,建立城市空间实体数据与综合人口、综合法人、地理空间、社会信用、宏观经济等运行数据的映射;三是多技术创新,应用网状网数据共享结构、CDC技术实现数据高效传输、灵活调度,加速实现由“数据共享”到“数据即享”;四是多元化应用,多形式开展数据产品、算法、数字软件、解决方案及存储能力、计算能力的供需对接,探索新型数据产品交易方式,实现数据要素的产业化、商业化、市场化。


(四)打通壁垒,实现能力应用一体化


一是开展数据共享交换、城市物联感知、人工智能算法模式、数字孪生、电子印章、统一身份认证等共性平台建设,支撑新技术新业态发展,沉淀形成优秀通用模块,充分利用公共应用支撑组件,实现重复利用、集中节约、应用快速上线。二是构建汇聚新建业务系统通用功能,实现可复用的原子能力提炼、动态主动沉淀的能力,持续促进城市能力开放平台智能化升级,助力城市构建自我演进的良性数字生态循环,为应用间打通制定标准,实现系统间数据及消息的交互。


(五)整体智治,实现服务信息融合化


在整体智治、统筹协调下,聚焦数字化转型核心领域,一是提供一流的咨询规划能力,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提供顶层规划、集成设计、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标准咨询、评估诊断等服务。二是提供全方位安全服务能力,从国家等级保护2.0要求、智慧城市安全标准规范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技术体系、安全运营体系入手,构建新型智慧城市安全整体解决方案,实现安全监测、纵深防御、风险管控、应急响应及安全运营;三是提供完备的运维服务能力,对任务、业务、数据、应用进行统一监控,实现数据及应用从“接入-加工-展示”全流程、集中化、智能化、标准化监控管理。


四、总结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河北移动将以数字经济为“新赛道”,以城市建设为核心场景,推动数字技术向更深、更广创新发展,推进产业数字化升级。希望河北移动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法和探索实践,对新型智慧城市的下一步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文︱杨舟 张亚琼 于曼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北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数字经济杂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易知微以自主研发的EasyV数字孪生可视化搭建平台为核心,结合WebGL、3D游戏引擎、GIS、BIM、CIM等技术,协同各个行业的生态伙伴,围绕着数字孪生技术、数字驾驶舱和行业应用,共同建设数字增强世界,帮助客户实现数字化管理,加速数字化转型。

易知微已经为3000+ 客户提供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和应用,覆盖智慧楼宇、智慧园区、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数字乡村、智慧文旅、工业互联网等众多行业领域,包括国家电网、移动云、中交建、中铁建、融创、云上贵州、厦门象屿、天津火箭、上海电视台、金华防汛大脑、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李宁、浙江大学等典型案例!

收藏 0
分享
分享方式
微信

评论

全部 0条评论

10603

文章

10.56W+

人气

19

粉丝

1

关注

官方媒体

轻松设计高效搭建,减少3倍设计改稿与开发运维工作量

开始免费试用 预约演示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一扫联系客服

©Copyrights 2016-2022 杭州易知微科技有限公司 浙ICP备2021017017号-3 浙公网安备33011002011932号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 合字B2-20220090

400-8505-905 复制
免费试用
微信社区
易知微-数据可视化
微信扫一扫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