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城市|城市孪生底板该怎么发展?
最近两天刚好在参加一个水利的会议,学习一下「智慧水利」相关的知识,在谈到郑州7.20暴雨洪涝的问题的时候,张院士提到,不仅要建设数字孪生流域,面向城市防涝还是要「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提升对灾害监测的监测预警以及科学调度决策的能力」。所以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下,数字孪生变得很具体,这也是本次会议跟我一个很大的感受:「数字孪生在水利行业非常具体」,包括2+N的应用场景以及以专业模型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尤其是以数字孪生为基础,通过“四预”将业务串联起来。
在泛智慧城市的应用领域中,由于业务缺乏必要的机理模型的支撑,大部分都还是从数据融合的角度去谈数字孪生,在应用场景上自然也就是各类花哨的数据呈现,自然对于城市治理决策支撑的体现就非常有限了,如果没有这种体系化的决策支撑能力,数字孪生未来自然就会退化为BI可视化了,所以出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仅仅考虑数字孪生没有价值,一味的拉踩,而更应该考虑的是数字孪生用不好背后是哪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是问题也是机会,当然今天不讨论这个问题。
虽然水利的数字孪生和具体,不过其中大家都在讨论怎么「建设」的问题,但是很少有专门讨论怎么「统筹」的问题,其实统筹的抓手就是「标准」的问题,因为现在大家还是按照应用建设的思路在去推进,感觉整体平台侧互联互通的问题讨论的并不是很多,都是把他当作一个问题抛出来,这包括了自己内部层级之间的互联互通,同时智慧水利的下面包含了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以及数字孪生工程,概念上彼此还相互独立。
其实这些问题,站在城市这个整体视角上来看也是同样存在的,一个区域N个部分都飞过倾斜,这些分散的底板数据一方面因为各种原因不好共享,另外一方面,投资效率不高,涉及到重复投资,单独依靠某个部门也无法有资源能够保证高效的更新,这些底板数据如果不能够持续更新,其实意义是不大的。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整体看一下城市孪生底板的发展,总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数字中国阶段,在这个阶段通过构建地理空间框架建立了国家/省/市基础地理信息库以及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数据和平台的从无到有;
第二个阶段为智慧城市阶段,在这个阶段实现了两个重要的转变:从空间到时空,从空间信息到城市信息,逐步开始集成城市政务专题数据以及开始试点性的应用一些感知数据以及新型测绘数据,比如时空大数据云平台的建设;
第三个阶段为数字孪生城市阶段,这个阶段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3D化的新型测绘数据以及类似游戏引擎的渲染技术的应用,在这个阶段实现了城市表达从二维升级到三维,空间和政务数据进一步通过「实体化」进行融合,城市地理空间类的平台也出现了行业化的现象,百花齐放,包括实景三维平台、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城市数字孪生底座、数字孪生流域底板等。
每次技术升级都会催生出新平台的建设机会,但是每次部门的调整则可能会加剧平台的分化,尤其是是缺少了统一的职能部门,大家自己都又有空间的需求,从而就只能自己单独建设,而且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建立标准,所以「城市这张孪生底板统筹难度很大」。
随着实践的深入,大家似乎也慢慢明白过来,城市这张孪生地板现在似乎应该是由地方「大数据局」来统管,但是大数据局统管这件事情其实难度也很大:
第一、专业性问题,大部分大数据局的人对地理信息不是很懂,这也是我们之前和很多大数据的人沟通给出的反馈,尤其是在大数据局成立初期,虽然大家想做事情,但是对于不是很懂的事情尽量就简单做了,比如就直接接自然资源的底图就好了。但是也有的地方不太一样,有些大数据局的成员是自规部门抽调上来的,对于地理信息的理解就会好很多,整合的事情推动起来相对来说就容易一些。
第二、地理信息涉密问题,比如数据拿过来怎么保证安全的问题,不能好心办坏事。最近和一个地方大数据部门沟通地方倾斜数据的整合共享问题,但是随即而来的拦路虎就是倾斜数据因为涉密问题难以全面共享,拿出来的数据也有区域的限制,不能连续超过XX平方公里,但是如果不能够共享,别的部门可不就考虑自己建么。
第三、价值体现问题,对于大数据局来说如果只是简单的把自规的数据拿过来或者是服务转发一下其实对于自己的价值体现是不大的,自然也就没有做的强烈冲动,但是如果是从数据融合的角度来看的,比如政务数据和时空数据的融合视角来做的话,这个事情就非大数据莫属了,从数据融合的角度来实现空间数据到城市信息数据的升级,实现了数据的「再升值」,只有这样的二次数据分发才是有价值的。
第四、经费不足,城市数字孪生底板类项目无论是新建更新还是不同部门的整合加工其实投资相对来说都比较大,自然会遇到经费来源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像这类基础类的投入就会减少。
当然我前面的文章其实也提到了一些可能,也就是由一些地方性的国资来统一经营地方性的时空数据,也有可能是一些事业单位改制后的国资企业来承担地方空间数据的统一经营。为什么说是经营而不是管理呢?因为是企业其实是没有管理的职能的,他更多的是从生意的角度来做这件事,他们经营这件事有几方面的优势:
第一、专业性比较强,比如有些国资是地方测绘院改制过来的,所以对立时空地理的理解和专业技能都比较好;
第二、数据安全问题,由于是国资背景所以在一些敏感数据的管理上天然存在优势,政府的信任度会更好一些;
第三、历史数据优势,这些企业核心其实还是本地经营,所以本身逐渐就积累了很多各种城市的空间数据;
第四、潜在的价格优势,基本逻辑就是可以一份数据卖多次,对于单一客户来说,只要比新建的更便宜,业主自己建设的冲动就不是很大了,直接通过采购服务的方式,不仅可以拿到成本更低的数据,还可以周期性的进行数据的更新和维护。
这种模式下,其实城市的时空数据的运维和服务本质上就是由这个国资企业实现的,当然这种模式的弊端就是可能会形成数据垄断,其实现在不仅国资想实现这种模式,对于有一部分私营企业其实也是想着推动这种模式,但是体感就会很差,比如我们之前在一个项目上,之前由于客户的预算有限但是客户又很想更新地图,所以就有的企业就自掏腰包以很低的价格帮客户做了,但是客户只能拿到服务而拿不到原始数据,这样后面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参与进去想重新配一张图以及重新发布一种数据格式,对方都会要求支付高额的费用,导致项目推动难度非常大,这也是垄断会导致的问题,这也是私营企业做这个事情可能会存在的问题,具体实施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些规范和约束。
不过我们也看到了目前一些比较大的企业也在从遥感数据分发的角度切入到时空大数据领域,这种类似互联网化的分发模式其实也就是将时空数据这点事情给透明化了,这也是一个可能的变化。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 GIS小丸子】张新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易知微以自主研发的EasyV数字孪生可视化搭建平台为核心,结合WebGL、3D游戏引擎、GIS、BIM、CIM等技术,协同各个行业的生态伙伴,围绕着数字孪生技术、数字驾驶舱和行业应用,共同建设数字增强世界,帮助客户实现数字化管理,加速数字化转型。
易知微已经为3000+ 客户提供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和应用,覆盖智慧楼宇、智慧园区、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数字乡村、智慧文旅、工业互联网等众多行业领域,包括国家电网、移动云、中交建、中铁建、融创、云上贵州、厦门象屿、天津火箭、上海电视台、金华防汛大脑、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李宁、浙江大学等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