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数据分析,不能只单纯地看数据!

数据分析,不能只单纯地看数据!

1年前 (2023-01-17)行业资讯

企业的数字化意识越来越强,工作中也开始使用各种业务系统来管理业务,管理数据。很多人以为上了业务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了,就是数据分析,这是大错特错的观点,数据分析是通过数据来剖析企业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帮助管理者反向查验决策的正确与否,以及实际工作成效。

痛点一:如何汇报数据分析结果

周会上总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投屏上各种曲线图、饼图、数据汇总表格,然后汇报人说“本周UV数总体平稳,周六当天UV数减少,周日最高……”这是大家经常遇到的场景,按着提前做好的PPT一顿输出。

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我们是领导,在例会上是想让我们照着PPT给他讲一遍吗?直接发邮箱自己看难道不香吗?换一个场景,或许会更通俗易懂,我们去商场买衣服,我们需要导购告诉我们“这件衣服是蓝色的、这件大衣是长款、那个是短款、这件衣服8000元”。这时候我们在想什么,“你不说我也知道是什么颜色,是长款还是短款,标签上也有价格”,我们想要的是,它为什么值这个价格,这个颜色适不适合我,我穿哪个好看。

WX20230117-140557@2x.pngEasyV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


回到数据分析,领导也是想知道数据为什么是下降的曲线,理由是什么,有什么好的方案,以及为什么周六当天最少?

痛点二:缺乏业务衡量标准

相对论是无处不在的,大与小,多与少,都没有确定的说法,你说你长得高,你跟姚明比比试试,你说的有钱,那肯定比我多,但是跟首富比呢?说了这么多,就是想什么一点,衡量标准很重要,就像我们点外卖都会看到,标记的个人均消费,平台之所以标识这个数字,就是让人们看看是否符合自己的消费水平,月收入3000,人均消费230,这明显不是自己的菜啊!反之,平台也会根据这个人均消费,推断出消费者的群体和大概收入,同时可以更好地匹配店铺和菜系。



解读企业的经营管理数据也是如此,不能脱离业务的看数据,要根据业务种类的差异,数据评定标准的高低和业绩走势来综合分析。

痛点三:没有通过表象看本质问题

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也是企业里经常出现的现象。比如出现库存了,就促销搞活动;客户流失了,开始打招揽电话,升级客户等级;每个月销售人员都能完成业绩等等。这些看似非常正常的操作和现象,真的正常吗?我们来进一步分析看看,是不是细思极恐。

1、库存问题

任何企业出现库存都是正常的,但是出现库存的产品数量和产品种类是需要关注的。如果是数量大,那么要考虑进销存比例是不是失衡了,分析市场大环境下的消费者习惯是不是有变化,是否有竞争对手的恶意打压;如果是某一产品库存量大,就要分析一下该单品的属性,有哪些缺陷导致销量走低,还要看一下销售人员的KPI考核绩效,是无考核要求,销售人员消极销售,还是考核指标过高,销售人员直接放弃。这样深度挖掘下来,出现库存就促销的行为是不是药不对症了?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WX20230117-142146@2x.pngEasyV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


2、客户流失

客户就是上帝,没有客户,任何的销售手段,经营策略都是一纸空谈。等到客户流失才想办法挽回,无异于庄稼枯萎了,你才去浇水,不能说救不回来,只能说希望渺茫。对于客户的维护,功在平时,在他没有购买需求时的情感关怀,在他购买商品后的售后服务品质,而不是人家从你家走了,你在后面追着说“我给您便宜点!我这还有赠品!我给您VIP待遇!”



3、内部问题

万里之地溃于蚁穴,内部的败坏才最可怕。销售人员如果不研究怎么买更多的产品,维护好客户,反而去研究KPI考核制度,卡着点的完成绩效任务,一两次,是正常的,但是数据分析,不能只分析日报和月报,还要看年报,甚至几年的报表。大家都完成了任务,说明任务制定很合理,销售人员能力都不错,那是不是一叶障目呢?恰恰相反,太正常的了,就不合理了。这时就需要这么恰到好处的绩效,是不是出现串单、换单、藏单、弃单等情况,就是所有销售人员把业绩私下交换,或者藏起来,为下月准备余粮,甚至为了搭配KPI的比例,直接放弃某一单的销售。



销售部门出现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企业利益和对公司销售人员能力的判断,如果还有部门主管的包庇的话,这就不再是一线人员为了绩效的事了。

这就是企业搭建数据指标体系的原因,管理者不是单单的看一个孤零零的数字,而是用这些数字来帮助梳理业务的发展趋势,突发问题或者专项问题,这才是数据分析的真正价值所在。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